永定河水文物

2012-03-27 16:53 阅读(?)评论(0)

 网上搜来的介绍:

 

 

 永定河水文物

 
日期:2006-12-7 11:06:04

摩崖石刻

  光绪八年( 1882 年),和硕恭亲王(奕䜣)。醇亲王(奕環)视察永定河工作奏折碑,青石碑,无碑额,碑高 205 厘米、宽 107 厘米、厚 22 厘米,门头沟城子小学内碑文记述了前布政史王德榜率军治理永定河,两亲王奉慈禧太后懿旨视察工程事宜,此事在史料中有记载。



野溪刻石

  位于门头沟区妙峰山乡野溪漫水桥附近、右岸山体的一块巨石上,距地表 5 米 高,面平整,高 2 米 ,宽 1 米 ,刻石小字有“光绪八年……”,大字刻“统师徒,杀水势,燕民从此乐熙熙”,还有小字“……王德榜题……”记述了实现统帅左宗棠的愿望的自豪心情。

丁家湾石刻

  位于门头沟区丁家滩村,永定河右岸山体一巨石上,下方在路边底下,刻有 1881 年光绪七年醇亲王到此(大字),证明了有关史料的记载,察看神机营水 造药局的历史。


修永定河题诗碑

  位于三家店拦河闸西岸上游,碑文刻述于 1882 年光绪八年,上有“三时不害亦有秋”字样。因碑用在永定河的挡水墙上有待考证。原大碑被分隔。

付家台水利碑与人凿灌渠: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付家台村。碑文记述了光绪二十九年( 1903 年)村民集资兴修水利,引永定河水人工打凿灌渠的感人事迹。碑现被砌在一库房脚下,碑文已被抄印,有灌渠照片,现还在使用。(图片暂缺

北惠济庙雍正御制碑及碑亭

  位于石景山区永定河左岸、庞村西,此石碑及碑亭是原永定河北惠济祠内遗存。庙建于雍正七年( 1729 年),占地 100 亩,三进院落,山门三间,院内有碑楼、钟鼓楼,院内苍松翠柏、榆桑槐椿树木成荫。第三进院还有一跨院建有和尚宿舍、斋堂、磨房、库房、花园、农田。 1955 - 1975 年,庙被逐步拆除改建。石狮、铁牛都已无存。碑文记述:永定河名称桑干及发源地、河流特点、几经治理、河流顺轨、敬神惠民之意。


三家店关帝庙铁锚寺

  位于门头沟区三家村西南、永定河东岸,原三家店有一古渡口,夏秋季靠船摆渡起锚过河。 1921 年此渡口建钢筋混凝土桥,渡口告废。为纪念三家店渡口的历史功绩,村民将渡船用的大锚供奉在关帝庙内,以示纪念。这关帝庙始建于明代,为一座小三合院,前有门楼,正殿三间,配殿各三间。正殿供奉关帝,配殿供奉关平、周仓、赤兔马塑像。 1921 年重修时,把大铁锚供入庙内,并在庙门石额上刻上“关帝铁锚寺”六个大字。现铁锚已无存。


三家店龙王庙

  位于三家店西北永定河出山口处、河东岸(左岸),始建于明朝末年,清乾隆五十年( 1780 年)重修,改称龙王庙。三合院,前有门楼一间,上嵌绿琉璃额写“古刹龙王庙”。院内有三百年以上,古槐一株,正殿三间,配殿各三间,前出廊立有清顺治、乾隆、光绪年间重修此庙的石碑。殿内供奉彩色塑像五尊,四尊龙王,一尊永定河神。侧有雷公小型神像,两侧有大型壁画“ 龙 君出行图”,画面壮观,正面墙壁绘有一回首龙,气势磅礴。此庙为祭祀河神之用,企盼河水灌田、不发大水之福。 2004 年门头沟区政府又重修。

石景山厅水志

  位于卢沟桥北东堤 300 米 堤根内,是古代水尺,为永定河此处水位涨落、传递水情标志,呈三角状,大块条石砌成,每级高为一尺,清制每一营造尺长度为今天 0.32 米 。报汛时以当时水位相对于该一天的水面涨落尺寸为准。建于 1730 - 1736 年之间,水志共 24 级,河床下面 10 级,上面 14 级。历史上水志逐渐增高级数,民国年间顺直水利委员会在卢沟桥设在水文站后,水志废置不用,改用现代法观测

古长条石堤

  位于卢沟桥分洪闸北东堤 500 米 堤墙中部,一条条排列砌筑的大长条石,每条石长 2 - 4 米 不等,高 50 - 70 厘米 不等,估计厚约 1 米 左右(无法测量)。此条石的砌筑年代约在( 1731 年)雍正九年曾大修卢沟桥上游左石堤,可想当时把 2 - 4 吨重的大条石安放堤上实属技术之妙法。


卢沟石桥

  位于宛平城西,是永定河最古老建筑物。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( 1189 年),于 1192 年建成。全桥长 266.5 米 、宽 9.3 米 、十一孔联拱石桥,桥上有石栏杆,杆头雕石狮子 501 个,姿态万千,为世人称道。桥墩迎水面为分水尖,尖端装有三角铁柱,以迎击洪水及冰凌汛,保护桥墩。分水尖上部压有六层石条,平衡桥墩及拱券压力,抵御洪水。石桥使用八百多年,于 1985 年退役,现供参观游览。

岱王庙

  位于卢沟桥西,建于明代。门殿为两层,后带戏楼,拱券古门,正殿三间,配殿各九间。 1906 年中间建又一正殿,成二进院。民国初年曾为京兆师范学堂达十六年, 1937 年为 29 军吉星文团营预备队、后曾为永定河河务局所在地。


“北上二号漫口合龙”碑

  此庙门殿内西墙下有“北上二号漫口合龙”碑一座,碑额题字为“万古流芳”。碑身刻文记述了 1890 年治水成功及表彰官员、皇帝御书楹庙的事件,反映了中华民族治水的优良传统。

冯检阅使德政碑

  碑原址在庙前百米处堤坡上,有碑额、碑身、碑座,碑文记述了 1924 年大水,冯玉祥将军率兵抢险筑堤的事迹。此处所筑弯月型新堤人称“冯公堤”,成功地防止了大水洪峰的冲刷,几十年来未决口。

郎士宁感恩碑

  此碑原立于北天堂村南西部,碑额、碑身连在一起,碑座无存。碑额刻“钦赐”二字,碑文记述了郎士宁私典旗地,被治罪,后免其回赎,感激恩施立此碑。(碑文是圣旨的一部分)。

张作霖修路碑

  此碑原立于庙前堤坡上,有碑额、碑身、碑座。碑文记述了 1924 年张作霖(当时称镇威军总司令)用以工代赈方式修永定河汽车路(土路)的事件,本地人称二堤。


求贤坝遗址

  位于大兴区求贤村西永定河大堤东岸,是永定河故道口康熙二十七年( 1678 年)建,乾隆四年( 1739 年)此修草坝,乾隆三十七年( 1772 年)废草坝改建灰坝,同治十三年( 1874 年)又扩展重建,光绪二年( 1876 年)重修。原立有乾隆碑、同治碑两块已无存。坝形似簸箕,里沿被大堤掩埋,露出外延,左右两端用石灰黄土夯实、砌筑。研究永定河史重要实物资料。

十里铺渡口

  位于大兴区最南端十里铺村西永定河旁,渡口是联结南北大道的重要渡口此渡口原是私人摆渡,因敲诈勒索清光绪七年( 1881 年)改为官渡,民国时期架桥,被洪水冲毁, 1965 年建筑多孔水泥大桥,原有乾隆年间永定河事宜碑一座(现无存)。

金门闸

  位于卢沟桥下游 31.2 公里 的永定河右堤上始建于康熙四十年( 1701 年)筑草间,乾隆三年( 1738 年)改建溢水石坝,称金 门闸,经道光、同治、宣统年间历次重修。共 15 孔,南北有坝台两座,承簸箕状,四端有卧犬、卧牛(现无存)。每孔有迭梁带孔石闸杆,启闭闸板用。 1950 年将金门闸南端两孔改建进水闸,其余各孔堵闭,闸身、坝台、闸杆保存完好,闸南端有五块碑文保存新建庙中。金门闸在永定河防洪史上长期起过重要作用。研究防洪史有重要参考作用,是永定河保存至今最大最完整的水工建筑。此闸现由河北省涿县管理,为河北省文保单位。

永定河铁犀牛

  1985 年 3 月 11 日 上午 11 时,在永定河卢沟桥以上 500 余米的拦河闸工地上,当开挖基础时出土铁犀牛一尊,长 52 厘米、高 29 厘米、宽 19 厘米,立即请市文物部门现场察看。初步鉴定,该物距今已有千年左右,以后又出土了一个石犀牛一尊,长 55 厘米。这在北京地区也是首次发现对研究北京史,特别是研究北京水利史有重要价值。



永定河石夯

  1985 年 3 月,在永定河卢沟桥以上建拦河闸工地上,挖出石夯一尊(见照片), 2003 年 7 月修缮大王庙时发现硪子(石夯)当柱础 60 余个。

  这两样石夯是永定河不同年代不同地段为修筑大堤打椿所用的工具,对研究永定河治洪史有重要价值。

结束语

  从上古到如今,人与自 然、 永定河与北京人 的关系不断趋于和谐统一,从而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永定河文化。此展览只是永定河文化中的一朵浪花,期待着您能留下相关的宝贵意见,以便于全面展示永定河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 ……

鸣谢

  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、北京市水利局、北京市文物局、北京史地民俗协会、 首都图书馆、北京市文保协会、门头沟史地民俗协会等及一些专家和个人提供数据。

 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